圆圆圈圈 国内钢铁大循环
2023-08-29 新闻中心
8月份最热的词当然是“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意味着“闭关锁国”吗?国内钢铁的“大循环”又该是怎样的?钢厂、贸易商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首《春天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南海边的那个圈”指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写下的诗篇”指的则是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了加入WTO的基础;正是因为加入了WTO,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逐步的提升,现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存底国。
而今提出的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循环”发展的策略不禁让很多人疑惑,难道是要重新“闭关锁国”吗?当然并非是!要知道,虽然中国日益强盛,但却是出了名的“制造大国”。如下图所见,我们从国外采购原材料,然后在国内加工成为成品,再返销国外市场,这种资源和市场两头均在国外的方式对我国而言就有很大的潜在风险存在。尤其是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疫情阻断对外投资贸易以及全球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对方”无论是限制我们原材料的进口,还是限制我们成品的出口,都可以轻松卡住我们的“脖子”。所以我们要回归国内,把国内的资源和消费这两端,也一起带着壮大起来,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最终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
对于国内的钢铁行业而言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如何构筑“国内钢铁大循环”?钢厂、贸易商的商机又在哪里呢?
首先,从原料采购来讲,长流程炼钢的主要原材料为铁矿石和焦炭。焦炭方面,国内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但铁矿石却大量依赖进口。国内铁矿石一种原因是品位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开采成本比较高,导致价格偏贵,所以钢厂生产多以外矿为主,内矿为辅。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后期可能会对内矿企业有所补贴,从而加大内矿的产量压低内矿的价格。而且居不下的铁矿石的金额使得中国钢企开始布局海外铁矿石,之前中企拿下全球最大铁矿—西芒杜铁矿部分矿区的开发权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澳大利亚的依赖,使中方在铁矿石问题上不再受制于人。能预见,未来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博弈中,我国的话语权将愈发强大,而铁矿石作为国内钢材重要的原材料价格或许受国外影响逐渐减小,价格逐步走弱。
从“生产加工”来讲,“国内大循环”则应立足于产业链的提升。其实从2017年开始,国内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后国内的大部分地条钢企业消失殆尽,部分钢企面临重组。所以后期,“消灭过剩产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依旧不会放松,而企业的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也是必然。
从需求来讲,我国的钢材产量中出口仅占十分之一不到。而国内需求来看,“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注定房地产行业带来的钢铁终端消费需求增长有限,而新老基建无疑将成为后期钢材需求量开始上涨的主力军。而上半年来看,基建方面的投资增速并不算高,如果全年基建想要达到10%的增长目标,那么下半年基建的投资增速很可能要达到17%-18%甚至更高。所以新老基建方面都值得大家期待。除此之外,有必要注意一下的就是REITs了。8月7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从《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投资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工作,到《指引》正式出台,历时还不到4个月,政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因此同样值得大家期待。
说完了国内,我们再来说下国际方面。从国际循环的角度来看我们又应该把眼光放在那里呢?当然是一方面在国际上寻找新的资源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则寻找新的外需增长点。而在中美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我们则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亚欧大陆。而大家回首一看,在过去的20年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已经深入融合到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循环,“一带一路”有望为我国资源和市场的获取开辟新的空间。原来国家早已开始了布局!再联想今年5月份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是所谓的西部大开发2.0,是不是恍然大悟?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部地区将会慢慢的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正在打造的“陆海新通道”也将把“一带”和“一路”有机连接在一起,向北可以通往中亚和欧洲,向南连接东南亚和南亚,辐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至此,国内钢铁大循环的这个“圈”与国际钢铁循环的“圈”环环相扣,一副宏伟的蓝图尽在眼前,钢厂和钢贸商所求的机会尽在这里!